5月28日~6月1日,為期5天的2017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以“創新、務實、高效”辦會理念的第十一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亮相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省市區展區。
借船造勢提升知名度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吉林省委員會副會長張亮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已連續五屆利用這一重要平臺發揮品牌宣傳、招商招展、吸引戰略合作企業,與國內外會展界同仁進行對話交流。據張亮介紹,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在本次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會展服務板塊設置了72平方米展位的實體展臺,全方位為客戶提供獲得信息和交流的平臺。 張亮表示,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作為全球唯一覆蓋服務貿易全部領域的綜合交易會,突出專業化和國際化,推動境內外服務領域“大對接、大洽談、大融合”,對于中國—東北亞博覽會來說,是絕佳的宣傳推介平臺。參加本屆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希望能與國際會展業精英,以及各國和地區、各領域展位之間進行互動交流,通過在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這一平臺的參展,進一步開闊視野,提升辦展辦會經驗,拓寬聯絡渠道,增加品牌知名度。更為重要是的,為今年9月即將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以及同期舉辦的第二屆全球吉商大會和第三屆服務貿易大會做推介宣傳,起到良好作用。 展臺設計體現綠色理念 張亮就第十一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以“創新、務實、高效”的辦會理念對記者做了闡釋,本次展臺的設計也充分遵循了這些理念。他說,在“創新”方面,此次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展位的整體設計,將繼續延用以綠色、低碳、環保為理念,以凝聚藍白色的塊體形式構成整體造型,加入具有中國特色的活字印刷元素,配合LED大屏幕和大幅燈箱畫面的宣傳推介,通過方形元素的積聚與塊體間的容納表達中國—東北亞博覽會這一展會的國際性和包容性,整體造型疏密有序,凸凹有致,塊體與塊體的錯落形成強有力的視覺沖擊力,加以發光體的融入,整體張揚不乏沉穩,簡潔不失時尚。 在“務實”方面,此次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展位的設計以方鋁、PVC板和熱轉印布為主要材質,真正體現了綠色、環保、低碳理念。重復利用往屆搭建主材,做到了展位減量化、可循環、可重復使用,實現了展會參展“零垃圾”。在“高效”方面,則體現的是在有限時間里的更充分準備。 開放互信平臺作用不可替代 據張亮介紹,中國—東北亞博覽會作為經國務院批準,由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世界上唯一由東北亞區域6國共同參與并面向全球開放的國家級國際性綜合博覽會,迄今已連續成功舉辦十屆,吸引了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2萬名專業客商參會,已成為促進東北亞區域合作、加速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平臺。該展會從創辦至今,始終致力于提升吉林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推動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促進東北亞區域的開放互信與和平發展。對吉林省對外開放、實施長吉圖開發開放、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及東北亞區域合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貼合實際聚焦優勢 張亮指出,“智能制造”將是本屆博覽會的核心主題,將圍繞機器人、3D打印等前沿技術,聚焦制造業的服務化問題、“互聯網+”問題等開展一系列的展覽展示、會議論壇,以及經貿洽談活動。充分發揮吉林制造業基礎優勢,打造智能制造新亮點;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緊緊把握東北新一輪振興機遇,增添轉型發展新動能。第十一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將充分展示其獨特的功能和作用,為吸引各界參展商積極參與吉林新一輪振興發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會展聯動館館精彩 張亮向記者透露,第十一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將在9個展館設置2800個國際標準展位,全部實行特裝。屆時還將舉辦第九屆東北亞合作高層論壇、智能制造主題論壇及企業合作對接會、第五屆世界產業領袖大會暨“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會、第三屆服務貿易大會、中國與非洲四國產能合作暨企業對接研討會、2017東北亞商協會圓桌會議、吉林省投資合作說明會等24項會議論壇及經貿洽談活動、第七屆東北亞國際書畫攝影展等3項人文交流活動,以及同期將舉辦的第二屆全球吉商大會。 張亮告訴記者,第十一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將展覽展示“市場化、專業化、實效化”要求,突出智能制造主題,圍繞智能網聯汽車、軌道交通裝備、衛星及無人機、智能裝備與機器人、3D打印和物聯網等前沿技術,聚焦制造業的服務化問題“,等開展一系列的展覽展示。重點邀請境內外專業客商參會,深化產業領域合作??傮w規模設定在國內外客商10萬人,其中境外客商1萬人。邀請世界500強企業的中國區副總裁以上高管200人,中國500強企業副總裁以上高管150人,國內外知名金融和投資機構100個,國內外知名采購商150個,國內外知名商協會100個。還將繼續邀請東北亞各國經貿高官、世界相關國家政要以及國內各?。▍^、市)和重點城市組團參會。
上一篇: 語音和機器視覺技術并駕齊驅,極限元深耕三大行業 下一篇: 聚焦:扛起萬億級市場 物聯網深藏功與名